12月1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应44118太阳成城集团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邀请,为44118太阳成城集团师生开展了一场题为《美学的超越与回归》的线上讲座。讲座由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清民主持,文学理论教研室主任王银辉、张云鹏及相关专业师生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高建平围绕“超越美学不是超越性美学”,讲述了关于“超越的精神性”追求问题、“美学大讨论”的超越性特点、“交美学的底”交的是什么以及“实践美学”不够超越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论及美学从“纯”到“杂”的这一过程时,高建平先以康德美学的“纯化”追求为例,强调“杂”的美学所体现的对美学的超越。他认为,审美不是“观照”,审美感官也应不限于眼睛与耳朵,应克服视听崇拜,重视五感的作用。高建平表示,艺术不是“自律”或“自治”,不是独立的世界,不属于另一个形而上层面,也不是小宇宙,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谈论关于“杂”美学时,高建平将“求知”和“功用”作为两个基点,认为文学艺术能够提供新知,包括历史、社会、自然、未来,这些都应该成为艺术审美的一部分,而不是排除在外。他还表示文艺所起的社会作用,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常常是适应时代而生的。高建平还从“历史感”和“新异感”两个范畴来谈论艺术和审美。关于“历史感”,高建平以文学中的历史感和器物中的历史感为例,指出历史感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时间可以使非艺术成为艺术,使艺术品增加其价值。关于“新异感”,高建平表示,与历史感着眼于时间相比,新异感更着眼于空间。他还分别从神话与史诗、神魔与奇幻文学、艺术中的异域风情、童话世界以及科幻文艺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高建平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美学的困境以及美学回归的意义,指出艺术被作为生产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为生产语境中艺术如何保持独创性、在生产成品中艺术如何生成等提出建议。他认为,解决困境需要人们从过度的消费中消醒,回到健康的感性上来。他还表示人其实是在感性的活动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并发展自身的。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讲座内容积极提问,高建平认真解答。他指出,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并非截然不同,只不过有些经验非常深刻、具有自身完整性。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同学们受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曾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国际美学协会主席。出版著作《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中国艺术中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