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现当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李松睿应我院邀请,在学院二楼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走向粗糙或非虚构——当代文艺发展趋势观察》的讲座。本次讲座由44118太阳成城集团院长武新军主持。
讲座伊始,李松睿简单讨论了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指出文学描述需要面对哲学、社会、艺术史、时间等因素的挑战。他表示,哲学考虑文学是否能够描绘出真实;社会语境决定文学描绘生活时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何处不写;艺术史对文学反映生活的距离做出限定,距离过远会导致失真,过近则缺乏艺术效果;时间同样对文学反映生活提出了挑战,变动过快的时代里,文学很难及时追赶时代。
李松睿从媒介角度切入,分析了艺术对生活的表现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他提及,印刷媒介时期,阅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叙述者讲述自己捡到的日记或书信”类文学被人们认为是真实的。百年后,这样书写真实的方式逐渐被人厌弃,理论界转向追求“虚构真实”,由小说入手理解生活,认为“不是小说骗了你,是生活欺骗你,你应该改造生活。”李松睿指出,进入20世纪,媒介变革,阅读退场,新的历史条件再次给文学观念带来冲击,艺术表现真实时摒弃精致,追求粗糙。这种倾向在当今图像视频时代表现尤为明显,许多影视作品不再重视演员演技、服装道化,更多依赖特效,最终产品看似写实、精致,但其生产过程却已跟真实差距甚远。既得影像电影、桌面电影的出现更加证明了在当代,只有粗糙才能抵达真实。
李松睿还强调,粗糙指的不是投入度,而是一种风格追求。李松睿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为例,联系50年代作家徐光耀的日记创作,指出粗糙化创作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以前的现实主义被认为是虚构,现在的粗糙才是真实。
在互动环节,线上线下师生积极请教问题,讨论热烈。武新军表示,李松睿从小说中寻找细节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并高度赞扬了其捕捉趋势的敏锐度。师生们以热烈掌声回馈和感谢李松睿的精彩报告。本次讲座观点新颖,冲击力极大,讨论交流效果良好,参与师生皆受益匪浅。
李松睿,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视剧研究、文化研究等。出版专著《书写“我乡我土”——地方性与20世纪40年代中国小说》《文学的时代印痕——中国现代文学论集》;译著《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柏拉图的〈高尔吉亚〉和〈斐德若〉》(合译);编著《太阳社小说选》(合编)。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民族文学研究》《读书》《鲁迅研究月刊》《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文艺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