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晚,“明伦·学术“系列讲座第四十六讲在44118太阳成城集团二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清华大学人44118太阳成城集团教授汪民安,受邀为44118太阳成城集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何谓‘情动’”的精彩学术盛宴。本场讲座由44118太阳成城集团教授张云鹏主持。
讲座伊始,汪民安指出“情动”理论是近年来文艺理论界比较前沿的概念,并对“情动”概念的思想来源进行了梳理。他认为,“情动”(affective)概念的提出,源自斯宾诺莎,与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密切相关。汪民安表示,情感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过程。斯宾诺莎认为快乐是力的增加,愁苦是力的减少,二者之间存在等级的落差,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没有一种情感是固定的,静止的,一个人的情感总是根据不同的遭遇在发生变化的。“情动”是情感的变化过程本身,是承载之力或行动之力的连续流变。
汪民安对“情动”理论做出的时代回应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斯宾诺莎认为身体与心灵是一体的,人是情感的存在,而德勒兹认为不应该去问身体的结构是什么,而应该询问身体能够做什么,人的本质是欲望强烈的冲动,这一思想也与尼采的“权力意志”类似。情感、意志、欲望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力,并且总是指向外部,并在关系当中发生变化、相互作用,三者之间存在着非常亲密的哲学谱系。17世纪斯宾诺莎提出“情动”理论是对笛卡尔的批评。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认为身体和心灵是可以分开的这一观点,并不为斯宾诺莎所赞同,反之,他坚持身体与心灵是密不可分的;德勒兹提出“情动”理论也是为了与同时代结构主义对主体的忽视进行对抗,结构主义理论中,主体是被压抑、臣服、驯化的存在,而德勒兹“情动”理论中的主体是充满激情的。
汪民安认为,德勒兹“情动”理论中,情感的变化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会导致失败甚至死亡,所以人要了解自身的情感极限。同时,这一理论也提出了伦理要求,即人在面对身体所产生的情感时,要尽量用快乐驱赶愁苦,保持快乐与力量。
汪民安对参与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耐心的回答,张云鹏从“情动”何来、“情动”何为以及如何应对“情动”三个方面,对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