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建院百年华诞,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举办系列学术活动。8月16日下午,“百年百讲”活动第27讲——“今天为什么要纪念‘五四’”通过腾讯会议与视频号实时直播,北京师范大学44118太阳成城集团博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刘勇教授受邀主讲。本场讲座由44118太阳成城集团院长武新军教授主持,线上收听者1300余人。
讲座伊始,刘勇教授抛出“为什么‘五四’是青年节”“为什么‘五五’是学习节”“为什么以‘五四’冠名新文学”几个问题,引起大家对“五四”的思考。简略分析完上述问题后,刘勇教授进入正式讲解。
首先,刘教授指出,“五四”是一点难求,巨星满天。他认为五四时期是一个特殊的点,改天换地、千载难逢;中国文学发生根本转折、中国与外界展开大规模交流,都从此点开始。在“五四”这一苛刻的时代条件下,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感觉派、京派、左翼、国统区等涌现出了一大批伟人,异彩纷呈。五四新文学有三个核心问题:五四新文学是一代有识之士人为的强势抬举;弃医从文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整整一代人的共同选择;走向世界是这代人的普遍行为。
接着,刘教授点明,“五四”形成了新的文化品格。五四的文人,创新与传承并重,立本与开放兼存,渴求自由的同时勇于承担责任,深刻批判社会的同时也无情解剖自己。这四个品格可以概括为五四那代人同时具有的三个头衔:新文学家、国学大师和外国文学翻译家。
而后,刘教授强调,“五四”构建了立人精神的文学经典。“人的文学”不仅是一篇文章,还是一代人的追求;五四新文学的根本价值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刘教授说,提到鲁迅,有两个话题绕不开,一个是他关于国民性的思考,以《阿Q正传》为典型。阿Q的劣根性,是整个人类人性共有的弱点;这种性格具有某种存在的合理性,纵使被揭露被批判,依然很有可能延伸到未来。而另一个绕不开话题的是鲁迅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向死而生是鲁迅思考的态度。
最后,刘教授说道,包括鲁迅在内的“五四”那代人,是一个丰富而深刻的存在,是我们民族不断觉醒、腾飞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动力。他们的精神应当永远延续在我们的血脉中,这就是今日我们纪念“五四”的意义。
讲座结束后,武新军教授总结发言,认为刘勇教授的讲座对今天的人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学传统、如何学习鲁迅等都有较深启发性。互动环节,师生积极通过网络平台提问,刘勇老师认真细致地解答了大家的疑惑。本次讲座,既加深了与会师生对五四的时代背景和文人风貌的了解,又推进了“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深远。
审核人:梁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