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18太阳成城集团(China)-Holdings Limited

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张大新:我的治学之路
——文院关注
2022年07月11日 16:07 作者:张大新 返回列表

我是怎样走上戏曲治学道路的

每次回到乡下的老家,总会碰上几位多年不见的发小,关切地问我“在外边干啥?”我都直白地说“教书”,“教啥书?”“教语文。”若遇到像我一样“吃公家饭”的,也可能会很专业地追问:“你学的是啥专业?”我也会很诚恳地作答:“中文”。不管在哪种场合,我都不会说“在做戏曲”,因为心里明白,像我这样相貌平平、五音不全的人,与“戏曲”结缘,不免有些滑稽。倘若斗胆说出口,给我一块儿光屁股长大的“小伙伴儿”们,要么吃惊地张大嘴巴合不上,要么就当面撇嘴嘲笑:“就你这当年在大队宣传队,有好戏没好腔的,也能搞戏曲呀?”说来也蹊跷,阴差阳错也罢,因缘交会也好,一次天赐的良机,在我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时,著名戏剧史家、古典文献专家李修生先生将我招入门下,确立以元杂剧为逻辑起点的古典戏曲史研究方向,屈指三十六载,从不懈怠,至今不悔。回想当日情景,历历在目,情不自己:那是1987年盛夏的一个傍晚,我拿着匆匆凑成的学位课程作业《“亡国之音哀以思”——从〈哀江南赋〉到〈桃花扇·余韵·哀江南〉》,惴惴不安地去先生家呈交,时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李修生先生因忙于公务,还没下班,主讲《中国小说史》课程的师母王立言先生接待了我,很温和地鼓励我今后从事戏曲小说研究。次日晚饭后,我专程去师大招待所看望河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李春祥先生,他是应李修生先生之邀前来北师大主持研究生论文答辩的。刚进门就看见李、王二师正在和春祥师愉快交谈,心里不免有些紧张。王老师看着我,微笑着对李先生说:“你不是要见大新吗?他就是啊!”我登时紧张起来,脊背上汗都冒出来了,以为是作业太草率,先生要批评我呢。修生师看看我,示意我坐下,热忱恳切地对春祥先生说:“大新是你们培养的高才生,他读书多,古文底子好,文章写得有深度。”稍稍停顿一下,先生爽朗言道:“大新啊,明年秋天我开始招收访问学者,你做第一个,来跟我学戏曲吧。”我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连连说“好,好!”与先生这一刻简短的会面,竟神奇地把我引向了古典戏曲的堂奥,在恩师殷切具体的指导下,由懵懂到自觉地在戏曲艺苑中探索耕耘,逐渐有所领悟,有所收获,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戏曲研究》《新华文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习作,大多是在业师督促指导下修改完成的,注满了恩师的心血和智慧,后来结集为《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著名文学史家、文献学家、德高望重的郭预衡先生亲笔题写书名,于2007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秋,受修生师重托,承担国家十一五重大社科规划项目《中华大典·艺术典·戏曲艺术分典》演习分部的编撰工作,历时八个春秋,与学生一起,检索蒐集各类丛书、方志中的戏曲文献条目,以竭泽而渔为求,累积达800多万字,为其后从事地方戏研究,储备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也为保存祖国优秀的戏曲文化遗产,尽到了一份责任。2015年春,专程赴京谒见恩师,呈交耗费多年心血草拟的《中国戏剧演进史》书稿,年逾八秩的修生师不惮辛劳,审阅批点,亲赐书序,对我个人和戏曲学发展前景,寄予殷殷厚望。该书于2016年初春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许多高校将其作为考研参考书和研究生必读书目。

在感恩李修生先生引导我走上戏曲治学道路的同时,我铭心刻骨的是我的历尽沧桑、百折不挠的母校河南大学给了我自信和底气,引为自豪的是我就读的河大中文系有那么深厚璀璨的学术积淀、那么多在近现代文学史和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学术大师,单就戏曲而言,陈治策、卢前、华钟彦、孙作云、李春祥皆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功勋卓著,影响深远。深感荣幸的是,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就以《戏曲丛谭》《花间集注》享誉学界的华钟彦先生,亲自为我们七七级同学吟诵讲授《离骚》,声情抑扬,直透肺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推出国内戏曲界第一部戏曲断代史《元杂剧史稿》的李春祥先生主讲元明清戏曲小说课程,他那富有磁性的巴蜀口音,严谨中时有幽默诙谐的话语,为我们打开了通俗文学的新视野。我以听课笔记为基础草拟的《试析<窦娥冤>第三折》短文,经李老师指导修改并推荐在当时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引发了我对元杂剧的浓厚兴趣。就在上文谈及的北师大促膝夜话时,业师一再鼓励我早下决心,调回母校,与他一起担负起戏曲学科的教学科研任务。令人痛伤的是,就在时任河南大学校长的王文金催促我申请调动的1995年春夏间,春祥师猝然离世,未能等到我回到他身边,聆听教导,读书治学,但先生生前的重托,我铭刻心底,矢志不移。

感佩我的桑梓乡贤,荣膺 “地方戏改革与创新四大家”徽号,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的河南大学杰出校友樊粹庭先生,受其感染熏陶,我把整理樊粹庭戏曲遗产、发掘归纳其豫剧改革的业绩和贡献,作为后半生读书治学的主攻方向之一。言及于此,不免勾起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2004年岁尾,开封市文化局委派专人来校协商筹办豫剧作家樊粹庭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河大党委宣传部委托44118太阳成城集团承担此项活动的筹备工作,时任44118太阳成城集团院长的张生汉教授把具体事宜郑重交付给我:“樊粹庭先生是咱44118太阳成城集团的首届毕业生,是你的老乡,你也是搞戏曲的,交给你最合适。”从儿时起,包括我母亲在内的长辈都知道有个很有本事的老乡叫樊粹庭,他编的戏《麻风女》《柳绿云》村里人都能唱几句。 我欣然接受任务后,就和在读研究生一起,一面多方搜集相关的戏曲史料,一面与樊粹庭家人和门生取得联系,草拟参会单位和个人名单,春节假日也毫不懈怠。春季开学后,校方与44118太阳成城集团沟通,考虑到时间紧迫,初步商定由44118太阳成城集团牵头组织一个小型研讨会。三月初一天的早上,我和校长办公室许绍康主任在电梯上碰上校党委张秉义书记,许主任当即把筹备召开樊粹庭百年诞辰纪念会的情况做了简要汇报,张书记的神情立马变得很严肃:“这么重要的会议,你们怎么没有告诉我呀?”他要我们去他办公室详细汇报,郑重言道:“樊粹庭是豫剧的开山祖师,没有他,就没有豫剧的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位杰出的校友,是巨大的财富啊!”他当即决定,把会议提高到省级规格,尽快向省委宣传部递交报告,与河南省文联协商,共同主办这次纪念研讨会。张书记一番话,真的是醍醐灌顶啊!会议规格的顿然提升,要在一周之内修订会议方案,发布会议公告并与省市各有关单位及个人联系,确定参会和发言名单,邀约省内各大媒体莅会,距离商定的会期只剩下几天时间了。

在豫、陕两省文化艺术界、开封市总商会及企业界人士鼎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由河南大学、河南省文联共同主办的“樊粹庭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豫剧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樊戏’与祥符调精品演唱会”,于2005315日在河南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北京、陕西和河南各地的五十余位戏曲专家、樊粹庭先生的子女和20多位豫剧名角儿应邀赴会。演唱会荟萃了10多位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和“梨园春`”历届擂主,演出火爆热烈、盛况空前,博得与会专家、河大师生和广大戏迷的阵阵喝彩;研讨会气氛活跃,火花四射,高潮迭起。中央和省内外30多家媒体滚动式报道了研讨会和演唱会的盛况和桥段、花絮,樊粹庭从长期隐身的历史中走向舆论的前台,一场超过预期的“樊粹庭和樊戏热”迅速升温。会后,河南大学申报获批了戏曲学硕士点和戏剧与影视学本科专业,筹建了河南地方戏研究所,将整理出版《樊粹庭文集》列入河南大学百年庆典出版规划。2007年,44118太阳成城集团古代文学博士点开始招收戏曲方向博士研究生;2011年,以河南地方戏研究所和戏曲学硕士点为依托的戏剧与影视学被国家学位办审定为国家一级学科,2013年遴选为河南高校唯一的戏剧与影视学一级重点学科;经过长达七年的寻访搜集、整理编校,《樊粹庭文集》作为河南大学百年学术丛书之一出版发行,国家出版基金和河南豫剧文化促进会为文集出版提供了丰厚的资金支持。201372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河南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大型戏剧文献《樊粹庭文集》出版座谈会在郑州举行。河南省政协原主席、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全书称《樊粹庭文集》的出版“无疑是中华豫剧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盛事。”《光明日报》2013913日以《樊粹庭文集:从河南梆子到现代豫剧的伟大变革》为题,以专版形式摘要发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文化学者的精彩发言。专家学者认为,文集的编校出版,不仅填补了河南梆子向现代豫剧变革进程中的文献空白,也让樊粹庭献身艺术事业的担当意识和牺牲精神,光照史册,泽被后人。

《樊粹庭文集》的出版发行,为学界重新认识评价现代豫剧提供了文献依据和时空窗口,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撰文称樊粹庭是与黄吉安、成兆才、范紫东齐名的“地方戏改革与创新四大家”,文艺评论家傅谨在其新著《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中强调指出:“像樊粹庭(豫剧)、翁偶虹(京剧)这些剧作家,都非常了不起,他们的文学才华、创作成就和影响力,其实没有几个话剧作家可与之相提并论。”学界对拓展樊粹庭研究视野,确立其在中国近现代戏剧变革进程中应有的地位寄予厚望。十余年来,我组织门下的博、硕士研究生围绕樊粹庭和近现代豫剧变革完成了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撰写发表了20多篇专题论文,近期将结集为《樊粹庭戏剧改革论》。受“樊戏”大众化戏剧观的启迪,地方戏研究所师生热切关注河南戏剧的发展繁荣,积极参与黄河戏剧节展演和研讨活动,撰写高质量的优秀剧目鉴赏评介文章,从学理性认知的层面分析唱得响、留得住剧目的成败得失,凸显高校戏剧研究机构的理论属性和务实学风。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回想将及而立之年,为母校不弃,招入中文系,受名师教诲,进德修业,由懵懂到自觉地走上戏曲治学之路,感戴之殷,由衷而生。四十年来,沉潜英华,流连菊部,虽偶有一孔之见,却常感学海茫茫,不辨涯涘,屡有望洋之叹。尽管岁月无情,年在桑榆,但筋骨尚健,神智未衰。逝者去不返,来者犹可追,“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今生既然选定以读书治学为业,定当居净持志,循序致精,非至善而莫止。在母校百年庆典前夕,我曾赋《满庭芳》词明志并与学生共勉,附赘于此,以见吾心吾愿:

铁塔凌云,黄河入海,玉楼瑶殿名城。百年书苑,桃李郁青青。追步先贤圣迹,游经史、茹苦含英。披荆棘,和衷共济,一步一峥嵘。 豪情!效祖逖,闻鸡起舞,溟渤掣鲸。沥胆植芳菲,告慰平生。豆蔻年华易逝,莫延宕,风雨兼程。长空里,群莺颉颃,振翼相和鸣。

中文系七七级二班 张大新

20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