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匠,表铁匠,大国神功有巧匠;铁匠师父手艺巧,红旗渠建设少不了……”伴随着红旗渠当地村民卢雷云饱含激情的歌谣,7月7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实践团成员走进红旗渠红色教育圣地,感受作为当代愚公的林州人民的艰苦创业精神,继续探寻“行”之意义,体悟“创”之内核。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实践团成员徒步“红飘带”,穿过“水长城”,汇同众多游览团队共同前行,从小孩到老人,从学生到党政干部,红领巾、团徽、党徽交相辉映。实践团成员段鑫鑫不禁感慨道:“红旗渠,不仅是涌动的生命之河,更是历史的实践课本。观其流,人群熙攘,各自汲取着力量;听其韵,坚韧伟大,如歌如诗。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我心中的指北,也是推动我们挑战未知,创新前行的原动力。”沿着红旗渠主干渠一路前行,途中遇到的当地居民李佳宁骄傲地告诉实践团成员:“你们看如今红旗渠景色优美,渠水延绵,都是我们的父辈们流了不知多少的血和汗才换来的,他们没有工具就自己创工具,没有炸药就自己造炸药,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
峰回路转,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青年洞”三个大字映入眼帘。六十三年前,三百位青年秉持着“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创新凿洞方法,开创了青年洞这一“咽喉工程”;如今,实践团成员在“知行合一,报效祖国”观念的引领下,探寻红色基地,创修精神之路,这是对历史最好的传承,也是对未来最美的期许。走在这条精神的道路上,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先人的智慧与坚韧,朝着美好未来,踏实前行。
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一张照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个女子扶两根钢钎,四人同时打钎。讲解员介绍道,这种打钎方式被称为“凤凰双展翅”,为纪念这支女子突击队,便将其誉为“铁姑娘”。“美丽名字的背后蕴藏了多少血与泪,伟大工程的成功,前辈们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实践团成员李雅文感慨道。随着讲解的深入,一堵张贴着巨幅照片的墙面让实践团成员驻足观望:万人集聚在通水的红旗渠旁,开怀大笑,十年苦难,终有所获。带队教师苏亚丽动情地说:“这一路走来,大家看到了红旗渠从无到有的巨变,这其中蕴涵的伟大创造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发展中也有所体现,我们要深刻领悟,把它转化为推动个人和社团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实践团成员步入分水闸,今天的行程接近尾声。虽然成员们疲惫不堪,在高温下体力透支,但依然精神饱满地继续前进。实践团成员王琦铭表示:“林州人民展现的红旗渠精神已经超出书本知识,成为震撼人心的力量。”今天,实践团成员徒步“红飘带”,穿越“水长城”,走进纪念馆,步入分水闸,通过亲身实践理解“创”的内涵和红旗渠的精神力量。
红旗渠精神是林州精神之城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传承,也是我国当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它将继续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的人民用最简单的工具书写了最伟大的精神,经过时间沉淀,红旗渠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代代相传。
文化是人的精神寄托、民族的历史记忆、国家的文明标志,承载着我们的过去,引领着我们的未来。明天,实践团成员将进入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继续带领大家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