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校友风采 |
为迎接44118太阳成城集团建院一百周年,5月11日晚,学院举行“百年华诞,百场讲座”系列学术活动第十四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小说分会会长左鹏军应邀做了主题为“顾佛影《四声雷杂剧》的本事人物和情趣意旨”的讲座。疫情当前,讲座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云上携手,学术氛围浓厚,与会者有资深学者、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等,共数百人。本次讲座由我院博士生导师胡全章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左鹏军教授开宗明义,诚挚地表示对河南大学百年华诞地衷心祝贺。他言明,“面对河南大学,我最恰当的身份是个学生,我十分珍惜这些年来与河大各位师友的往来学习。”接着谈及了1988年由任访秋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史》及2003年关爱和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史》两版教材。他认为前者填补了我国近代文学研究著述的空白,对彼时尚在读硕士一年级的自己而言具有重大的开蒙意义,并表示对自身能参与后者的编订工作倍感荣幸。在表达对44118太阳成城集团敬重的同时,他展示出2013年被我院聘请为兼职教授的聘书,揭示出这层特殊的亲缘关系。
左鹏军教授的讲座分为四个部分,从解析顾佛影早期表现女性才华的《谢庭雪杂剧》到探寻其反映抗战史事组剧《四声雷杂剧》背后的本事,接着通过顾氏这种意味深长的创作转变得出了自身对重新发现文学史的一点感想。
首先,1917年12月31日、1918年月1日载于《申报》的《谢庭雪杂剧》取材于《世说新语·言语》中,主要表现谢道韫对雪咏絮之出色才华。左鹏军认为,从创作情况和发表时间来看,此剧是顾佛影在老师陈栩指导下初学戏曲创作时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当时作为一名生活在上海的文学青年对于传统戏曲的兴趣与热爱。作品中表现的对于杰出女性才华智慧的欣赏表彰,则可以理解为反映了这位青年男性对女性才华的关注和对于爱情的向往,凡此都体现了顾氏青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才情禀赋、文学趣味。从更大范围来看,这种戏曲题材和创作格调也反映了民国初年身处上海的一批文学青年的生活状态和文学艺术趣味。
而由《还朝别杂剧》《鸩忠记杂剧》《新牛女杂剧》《二十鞭杂剧》这四种单折杂剧合成的《四声雷杂剧》,1943年12月由成都中西书局初版发行,此版本还附有1942年1月11日黄炎培《题辞》、1940年7月作者《自序》及于右任的《跋》。顾氏在《自序》中如是论述创作情况与宗旨,“四月既迈,蜀雾敞霁,敌人谓之轰炸节。余寓乐山,未能远市,旦夕闻警,即扶老携幼,窜伏林莽间,与毒蚊酷日冷蛩寒露周旋。往往相顾惨笑,不复作人间想。而物价涨如怒潮,乐山担米百金,在川省为最贵。余俭朴如汉文帝,仍不能自。则疱去鱼腥,儿绝饼饵,夜不烛,习无禅之定,盖平生所未有也......使吾文而传,传而至沪,二三子歌之,鲠于咽,濡于背,翩然来归,若高陶焉者,则吾文为不虚云。”左鹏军教授悉心为与会师生解读这篇自序,特别解释了“高陶事件”,即:1940年日本欲以诱降手段结束侵略战事,与汪精卫签署“汪日密约”。高宗武和陶希圣曾追随汪精卫鼓吹“和平”运动,但二人逐渐意识到汪的行径是彻底投降与卖国,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幡然醒悟。于是当年1月3日两人在杜月笙安排下由上海抵达香港,在《大公报》揭露汪日密约及其附件。
接着,左鹏军教授依次解读了四出杂剧的故事内容并爬梳史料推测背后的本事指向。第一出《还朝别杂剧》写的是西蜀易辛人留学日本并与日本籍妻子生有三子,但中日开战之际他将所写文稿焚毁,孤身回国。左鹏军教授根据此剧后的《附郭沫若先生来函》及上海日新社1938年5月出版的佐藤富子(郭安娜)所写的《我的丈夫郭沫若》及1931年9月27日郭沫若本人致容庚的信,还有龚济民、方仁念主编的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郭沫若年谱》中1937年7月14日、7月20日、7月24日、7月25日、7月27日的日记,得出这出杂剧是写的1937年7月郭沫若下正式决心回国一事的结论,其纪实性质和史料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二出《鸩忠记杂剧》写的是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坂西拟请求已息影十年、闲居北平的蓬莱吴子威将军出山,担任汉奸领袖。吴子威被逼无奈,痛感国家之危亡,拜祝国民心坚志同,打败日寇,遂宁死不从、服药而死。左鹏军教授认为,剧中吴子威(老生)痛斥坂西(净)侵略本质和累累罪行的一段对白,几种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坚贞性格,也是全剧思想主题的集中体现。通过史料佐证,左鹏军教授推测剧中主要人物吴子威的原型应当是吴佩孚,而坂西则是日本陆军中将、著名的“中国通”坂西利八郎。1931年秋吴佩孚结束在四川的四年流寓生活,应张学良之邀定居北平。1935年日本侵略者搞分裂中国的“华北自治”,吴佩孚拒绝出任傀儡职务,1938年6月王克敏王克敏在北平组建的伪“华北临时政府”和伪“维新政府”合并,吴佩孚仍然拒绝出仕。直到1939年11月24日吴牙疾复发、高烧不退,12月4日在日本军医的医治下,离奇死亡。目前虽然尚无日本特务故意害死吴佩孚的直接证据,但日本特务机关的介入与这位不受威逼利诱、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名将的离奇死亡之间有着直接关系是可以肯定的。讲座至此,左鹏军教授感慨道,吴佩孚在京汉铁路大罢工运动中镇压工人运动,与我党敌对,但是对于日本侵略者却不屈服不出卖民族利益,结合张作霖皇姑屯被炸死事件,由此可以看出军阀的多面性、复杂性。
第三出《新牛女杂剧》写七夕之夜,飞机轰炸,灯火管制,交通阻塞,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玉帝任命月下老人为生育奖励督察专员、铁拐李为伤兵医院院长、嫦娥为儿童保育院主任、董双成为抗战宣传部歌舞团团长。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为抗战努力工作。左鹏军教授根据此剧后顾氏的话,总结出:《新牛女杂剧》看似是一部1神话传说题材剧,实际上剧中所写主要事件均有史实依据,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乐山地区的现实状况和各界人民齐心协力、努力奋斗、共同抗战的时代主题。同时,作者顾佛影振兴民族工业、坚决支持抗战的热情、伤时忧国的情怀,满腔爱国热忱也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四出《二十鞭杂剧》写的是东北义勇军司令冯超活捉一营五百多日本官兵,通知哈尔滨日军总部,要求交换俘虏。范士白利用猪坂大佐想第一批释放的心理,使计让其主动被打二十大板。左鹏军教授认为,剧中主人公范士白是中国籍意大利人,国际著名间谍,被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以其妻儿为人质,强迫他替日本在哈尔滨的特务机关效力,但出于正义她非常同情被虐害的中国人,激赏中国军民的应用抗。后写了《日本的间谍》一书揭露和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引得日本侵略者对其恨之入骨。左鹏军教授发现范士白在该书第十一章《一个愉快的惊异》中相当详细地记述了在准备移交释放之前借机会抽打这名被俘虏的日本大佐二十鞭子的经过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日本的间谍》一书产生的广泛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顾佛影关注和反应抗日战争主题、表现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戏曲创作观念。
左鹏军教授认为,《谢庭雪杂剧》和《四声雷杂剧》跨越了作者顾氏从早期到后期戏曲创作,也是人生经历的两个时期,从上海到四川、从不满20岁的文学青年到年逾40岁的忧患中年,从歌咏女性的杰出才华到描绘抗日战争的史事人物,其间经历了一次意义相当深刻、几句精神史以为的思想转变和创作转变。他又摘出于右任在剧末《跋》中所说,“右顾佛影先生所做抗战四种曲,所写皆仁人志士可歌可泣之事,足为民间良好读物,曲文亦本色当行......其重文学爱国之精神更足感人也”,来佐证顾佛影作品的爱国精神。与此同时,左鹏军教授认为这种创作转变不仅反映了顾氏个人经历、生活处境、国家局势、民族命运的重大变化,而且传达出作者生活态度、戏曲观念、思想意识、创作意图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也是国家遭受侵略、民族处于为难之际许多爱国文人知识分子创作态度、思想观念、政治意识、文化关怀等发生重大转变的反映,因而具有时代信史和戏曲家心史的双重价值。此外,他还着重解读了杂剧的题目。徐渭《四声猿》是取“猿鸣三声泪沾裳”之意,较三声更多一声,多一分凄厉,顾氏之题显然受此影响。从中国传统戏曲、文学近现代处境的转变来看,可以认为顾佛影这种戏曲形式选择方式及其在变革传统、守护传统之间作出的选择,是一种自觉的形式,留下了值得认真思考总结的戏曲史、文学史经验。
讲座接近尾声之时,左鹏军教授通过对这几出杂剧的解剖,发出了以下五点感想,即:一、20诗集20年代-40年代的新文学新文化背景下,传奇杂剧及其他传统文学的生存、变革、处境、价值、意义究竟如何?二、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是不是一种天然的矛盾对立、紧张斗争关系?三、抗日战争文学中,是否应当由传奇杂剧及其他传统文学的一席之地?假如没有传统文学,抗战文学的研究会怎么样?四、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在剧烈迅速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文学与文化变革转换之间,有哪些成功经验、失误教训足当记取?五、文学与文化的演进、转换、变革,与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政权兴亡的关系究竟如何?是否必然是、必须是严格的对应、一致关系?其间是否可以允许、保留必要的空间和差异?
这些问题极具学术价值、有待我们认真思考、商榷。左鹏军教授认为,20世纪20-40年代,包括传奇杂剧在内的传统文学,还有大量史料躺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有待挖掘、研究。
胡全章教授极大地称赞了左鹏军教授这种文史互证、钩沉的治学态度与研学方法,他认为通过一本书打开冰山一角去打捞文学史、学术史的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重要的是,左鹏军教授将学术视野上升到大近代文学观,进入到近现代文学一体化的框架对硕博生选题是很有启发的。胡全章教授携与会师生向左鹏军教授发出疫情结束之后莅临我院交流、指导的诚挚邀请。
左鹏军教授的讲座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亦不乏幽默,其治学之道、为人之德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良多,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