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18太阳成城集团(China)-Holdings Limited

我在河大读中文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王定翔、谢廓:《还书图》发现前后
2021年07月10日 21:35 作者:王定翔 谢廓 返回列表

摘要:著名国学大师段凌辰所作朱批点评《昭明文选》,抗战时遗落散佚,民间藏书家陈中灏于肆间发现、购买收藏,并于抗战结束后将其悉还原主。段以诗馈谢,中原文坛诸儒踵以诗文、书画赞襄记之,画家魏紫熙精心绘出《高士还书图》。“文革”浩劫,段公生前藏书、著述再遭劫难,先前曾失而复得的段批《昭明文选》亦不知所踪,唯《高士还书图》画品及诸儒题咏诗文由其长子段佩简完好珍藏。记叙《高士还书图》发现过程,对所题诗文进行时序链接,对20世纪这一文坛盛事发生背景、文化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抗战时期;还书图;魏紫熙;昭明文选;河南大学;段凌辰;陈中灏

作者简介:王定翔,平顶山日报社主任编辑,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平顶山467002)。

拂去经年积尘,推开泛黄长轴,展现在作者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远树含烟,野郊绿皱,洄河逾岭,石髓锁道;于空谷寂寥之中,一老者双手捧托着一沓线装古书,踏着寒霜,走过河桥,叩击柴门……

E29B

这幅被题作《高士还书图》(以下简称《还书图》)的国画出自近代著名画师魏紫熙之手,画品的传主是平顶山学院44118太阳成城集团老教授段佩简,而所记事件的主人公则是段佩简的父亲、已故国学大师段凌辰先生(1900-1947)。与画品相关的,还有为之题作诗、词、文的许子猷、许敬参父子和陈中灏、于安澜、牛庸懋、宋景昌、蒋镜湖、杨子固、熊绪端、胡朝宗、李萼楼、郭翠轩、党玉峰等享誉近现代中国文坛的艺林高手、国学宿儒。诗、词、文、书、画臻为一体,珠联璧合,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悲喜故事,再现了侵华日寇对中华文化的野蛮摧残和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面对外敌侵略为保护、传承中华文化而进行的英勇抗争。

由对《还书图》的追忆,传主段佩简把采访者的思绪带入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12B9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铁蹄随即踏入中原。为躲避战乱和保存中华文教火种,河南大学决定将文、理、法三学院迁往信阳鸡公山,将农学院、医学院迁至南阳镇平。1937年12月,全校师生离开校园。1938年1月,文、理、法三学院学生来到鸡公山,还未安定下来,又因豫南战事吃紧,不得不前往镇平。

1939年5月,日寇发动新野战役,战火逼近镇平,河南大学师生员工只好徒步翻越伏牛山,于月底抵达洛阳嵩县。学校决定将医学院留在县城,校本部和文、理、法三学院迁至潭头镇(今属栾川县)。

1944年5月,侵华日军逼近嵩县县城,一些河南大学师生惨遭杀害,学校再次被迫撤离,历经月余转迁淅川紫荆关。

1945年3月,日寇发动豫南鄂北战役,河南大学师生被迫离开紫荆关,转迁陕西西安、宝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年年末,河南大学师生终于结束辗转逃难的苦痛岁月,回到阔别八年的开封。

“在从1937年12月至1945年12月的八年间,父亲和诸多河南大学教授一样,负书担橐,挈妇将雏,随学校辗转播迁,尝尽屈辱与辛酸。最令父亲痛苦纠结的是,他在任教中州大学、中山大学、齐鲁大学和河南大学期间苦苦搜罗的藏书和授课讲义、著作手稿大部分也在辗转流离过程中丢落散佚,其中包括倾尽父亲半生心血所作朱批点评的30册六臣注《昭明文选》(以下简称《文选》)。”

段佩简还追叙道:“这些东西如果丢落在民间也就罢了,要是落入日寇手中怎么办?这是父亲回到开封后经常念叨的一句话。足见他对失去朱批《昭明文选》是何等的锥心之痛!”

抗战胜利,人心思返,段凌辰先生作为首批返校人员,其兴奋与喜悦自不待言。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亲手点批又散佚尘寰的六臣注《文选》也物归原主!

据段佩简的回忆,朱批六臣注《文选》璧归与后来发生的一段艺林佳话,皆缘于一个人——陈中灏。陈中灏,开封人,平时喜爱古书。抗战期间,他居难开封。一次,他在旧书摊上买到一部精美的《昭明文选》,喜不自胜。看到扉页题书及古朴的钤印,他即料定此书当是一著名学者的心爱之物,就格外珍惜,不轻示人。

抗战胜利,河大复校。一日,文友杨子固来访。杨时任教河南大学,识得《文选》的朱批点评乃河大段凌辰教授的手迹墨宝。陈中灏当即决定派家人将珍藏多年的珍贵刻本归还失主,并随函附七律一首《呈凌辰段先生并乞教正》:

往岁避乱大梁,曾于肆间购得六臣注《文选》一部,计三十册。幸尚完好,心甚爱之。近闻友人云,此为汲县段先生批点书也。因念物各有主,爰经杨君子固之介,遂题“还合浦珠结翰墨缘”八字归之。意有(犹)未尽,复成小诗以志鸿泥,藉留他日艺林佳话。耳公见之,得毋谓班门弄斧耶?

六朝萧选手铅黄,笔挟风雷剑吐芒。劫火不侵神默护,斯文未丧我知藏。名齐北斗千秋业,心燕南丰一瓣香。仰止高山劳向往,拥书今识百城王。

A62A5

陈中灏归还段凌辰的旧物只是要“还合浦珠结翰墨缘”,不取丝毫报酬。欣喜之余,段凌辰怎能不尽心答谢?无奈陈君义气薄天,坚辞不受。段公感激之余,写下一首古朴高雅的五言诗《酬陈中灏先生并序》相赠:

丙戌岁暮,先生以国难中所失六臣注《文选》见还,并附赠七律一章。对故书,咏佳什,俯仰今昔,叹息弥襟。因赋此首,请于君安澜书之,用以相贻。非敢为艺林增故实,亦聊作异日回忆之资云尔。

毋生借文选,友朋有难色。名籍人知重,讵能谓为啬?抑抑陈夫子,温文蓄令德。高怀异常趣,坦荡见古直。慨然损所好,还我旧朱墨。随卷媵嘉咏,妙义足矜式。……载读幻媍词,使我增惶惑。佳(甲)兵仍未弭,聚书岂易测?愧乏蜀相资,无力事刊刻。故纸再摩挲,中情只恻恻。

C2C7E

诗中所云毋生,就是中国古代刻书家毋昭裔。据《旧五代史》卷四二等记载,他少时贫困,向人借读《文选》《初学记》而不得,决心得志后刻书以利天下学人。后蜀明德二年(935)在成都任宰相时,他出私财命学生勾中正、孙逢吉写《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并雇工刻印,又设学馆刻印《九经》,西蜀文化由此大兴。段公以毋生的嘉言懿行来高度赞美还书只结文墨缘的文人高士,可谓恰到好处。

于是,宾主同欢,持觞为贺。侍陪者中有位名叫于安澜的,既是段公的同乡,又是段公的得意门生。于安澜自幼喜爱书画、文学,在中学读书期间受到国学大师范文澜的指点,精心于学,潜心向道,后考入河南大学,蒙恩师段凌辰公教泽,学术大有长进。他诗、画、书独步一时,编纂古籍画论多种,名动学林。

作为国学名师青眼有加的开山弟子,于安澜凭借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天赋直觉地发现了这个艺林佳话所深蕴的社会道义与古直民风。他不仅遵照师命,以工楷誊抄恩师诗序,而且在心中谋划了更为深远的一个艺坛盛举。

于安澜想到了结识不久的青年画家魏紫熙。魏紫熙为陈中灏、于安澜的义举所感动,蜇居画房数日,精心绘出了《高士还书图》一帧,与于安澜一道奉于段凌辰案前。

其后,河南大学牛庸懋、蒋镜湖、杨子固、宋景昌等诸多师友相继会于段府,赞此盛事,发为歌咏。画师魏紫熙也因作《还书图》而名动神州,声播海内,一时洛阳纸贵。

牛庸懋先期曾就读于北平大学国学系,后经国学名师孙席珍教授引荐给段凌辰。段凌辰曾以柳宗元的文章作为试题,不料牛庸懋如有神助,答得十分到位,当即被收为入室弟子。毕业后,牛庸懋留在河南大学任教,奉段公于左右。作为得意弟子,他在诗中费叹恩师的深厚学养和高士的旷世义举:

大梁词客陈中灏,温文偏有嗜古癖。买书挥金肯就贫,街头冷摊每伫立。忽逢萧选铅黄满,掇英楼主手所批。欣然重价携之归,曝阳驱蠹加摩批。时把缃帙夸友朋,展卷辄能开怏悒。昨闻先生归大梁,慨然饬使奉赵壁。兼媵一纸黄绢词,英蓉出水谢雕饰。先生更有瑶章酬,艺林遂尔增故实。二公不曾谋一面,是时义气胶与漆。一段佳话可千秋,文字因缘足矜式。魏子乃为绘作图,点画清妍匠心密。

47EA4

通读全诗,一韵到底,毫不费力,确实了得!

接着登场的是段凌辰的同窗好友、时任河南大学教授的蒋镜湖。他在诗中对高士义举同样极为赞叹,把众多师友乃至画师的欣喜若狂之状刻画得淋漓尽致:

今忽获旧籍,呼我以酒劳。云有陈先生,汲古蕴雅操。乱中购此籍,印拓凌辰号。无缘见君子,中心恒慥慥。吾友赵理之,奔走来相告。谓重在道义,愿以书还报。匹夫贵黄金,高人肝胆照。得缔翰墨缘,非以虚名钓。凌辰意慊慊,举觥共一爵。安澜得闻之,高义叹独到。吟诗纪其事,友朋共感召。乃倩老画师,精心写其貌。馈成还书图,诗画齐炳耀。聚书还书人,两堪是则效。试看尺幅间,幽深寄其奥。丹青两会心,非以逞形肖。直是延津剑,岂仅资赏眺。艺林增古馨,谁云世末造。

49A4C

诗中所提到的赵理之,即后来名噪中原的文字学家赵天吏,当时也是河南大学教师,是古文字学家朱芳圃的得意弟子。

杨子固时任河南大学教习,既是陈中灏的旧相识,也是接洽办理还书事宜的人。他的诗歌开篇用庄子文意感叹世道离乱,贪心所为者众,而后感叹陈中灏古道热肠与慨然还书之义举:

矫矫陈先生,旷怀逾古初。市得贤者书,还归合浦珠……所异贤达士,恫瘰不予殊。不忍吝所欢,而使义不舒。慨然出所得,奉还旧室庐。高义薄云天,世道资匡扶。时贤俱感发,摇笔散琼琚。并有好事者,为制还书图。自愧才力弱,黾勉随之趋。敢效邯郸步,滥事东郭竽。欲歌声先哑,欲绘术又疏。拮据事短章,聊表吾衷曲。

46464

宋景昌也是段凌辰的门下高足,抗战时期曾随校辗转播迁,不离先生于左右,对先生学养人品景仰之至,对先生失书而复得的悲喜心情感同身受。他的诗,韵随意转,灵动而飞扬,令人拍案叫绝:

魏子既绘还书图,群贤复题还书诗。审玩丹青与嘉什,欣然手舞足蹈之。兴飞不识文义陋,敢将萧艾杂芳芝。夷门词客陈中灏,温文儒雅擅辞藻。虽亦游宦非所好,长能安贫志于道。家无长物惟图书,不惜千金收残稿。离合万事如有神,天兴未尝丧斯文。失册几经转人手,街头冷摊忽归君。数叠湘帙美古装,卷首页底满铅黄。千言广证辨鱼鲁,一语品题见否臧。如此名物诚可珍,更可思者在其人。所谓伊人在何处,溯洄从之渺无音。先生携家归去来,冷落故馆生青苔。旧日典籍无一有,长街问询劳奔走。陈公虽未一识韩,素于令名仰北斗。急饬健使奉赵璧,兼媵瑶章纪其实。先生酬赠属长歌,遂而姻缘结翰墨。嗟呼道丧已日久,举世交欢尚美酒。戚戚唯识谋货财,谁复能以文会友?陈公芳躅为世箴,非徒佳话传士林。我愧才短难周意,聊示景慕一片心。

3C364

著名作家姚雪垠的启蒙老师、时任河南大学教授的李萼楼也献上了一首格调工稳的七律,言简意赅,极为贴切:

湘帙缥囊卷色黄,雅怀高义吐光芒。毋生版镂存忠恕,合浦珠还赖宝藏。佳话当传名不朽,芸编应与事俱香。斯文一气重知己,漫笑卢仝是癖王。

47542

郭翠轩时任河南大学《词选与曲选》教师,与段凌辰意气相得。此时,他填了一首《金缕曲》为贺:

远树拖清景。倚长天,野郊绿皱,水光山影。屈指流年添别绪,谙尽人间热冷。怅征尘,洄河逾岭。石髓松烟锁前道,忆晨昏,雅藻开酩酊。思往事,自憧憬。

诗书满架缙缃整。立程门,文谈娓娓,妙论时听。几载沧桑丹铅好,合浦依然玉莹。展绮画,林荫桥横。一缕幽情云海阔,慕高风,争看群贤咏。惭独我,赋惽梦。

85A3C

此曲上阕写魏紫熙绘图之景色,雅人高士相会林泉,格调高远,意境深邃,今人过目不忘。下阕写段先生藏书之丰,门生故旧名流云集,争相题咏。如此艺林盛事,由此自谦不入格调。

党玉峰,时任河南大学校长秘书,后任学校多个委员会委员,长于任事,是个难得干才,在西迁中负责家属大队联络交际,居功不浅。对此盛举,他也作了一首七律诗,惜字词漶漫,难以辨识,只得暂作阙如。

感此艺林盛事,德高望重的书法大师许钧先生竟也忍不住挥毫泼墨了。他在反复品味魏紫熙画意并为之题写“还书图”后,意犹未尽,提笔又作《题还书图并序》云:

中灏购善本文选,丹黄杂陈,颇以为幸。闻系凌辰物,义而□之。紫熙为作还书图,予题引首,书竟二十八字,笺此韵事——

高士还书真义举,我闻此事两贤之。更披妙画增苍秀,乘兴挥毫纪小诗。

B09FE

许钧,字平石,号子猷、蘧庐散人、散一居士、凝一居士,1878年生于开封,23岁以府县案首入庠,25岁补廪生。入民国后曾任河南通志馆金石修纂处主任兼纂修、河南大学教授等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钧即与靳志、关百益、张贞,同为河南书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享有“河南一枝笔”之誉。其书法造诣在当时中国书法界与江苏武进的唐驼、陕西三原的于右任、天津的华士奎等人齐名。在许钧的影响下,他的七个儿子大多能书善画。其中长子许敬参曾师从段凌辰多年,毕业后供职于河南省博物馆,曾数次参加殷墟考古发掘,并与段凌辰一同主持处理过轰动当时的汲县盗墓案件。二人既有师徒之谊,又有故交之情。值此艺林盛事,敬参岂能袖手不出而忝作雅趣?于是,有了下面这首五律:

欣披还书图,更读还书诗。高贤世罕有,而今两观之。嗟余遭离乱,缥缃委尘缁。安得逢割爱,重馈高人仪。

9A81B

为《还书图》题诗者中,还有与段凌辰一道在河大避乱辗转中结为患难之交、时任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的熊绪端。睹此还书盛事,熊先生以一腔感慨赋就七绝一首,以此庆贺文坛挚友珍藏秘籍的失而复得:

还书风义重还金,夐矣斯文契合心。难得选楼添故实,丹青一幅写苔芩。

4F987

到此,民国时期发生在国立河南大学及省会开封名流宿儒齐声吟诵嘉章妙词的盛事还远没有谢幕。1947年夏季,一代名儒段凌辰教授因病去世。于安澜找到恩师段凌辰生前挚友胡朝宗,拿出当年为纪念先师艺林盛事的众多诗稿,恳请这位通儒撰写新词,以志纪念。胡朝宗闻言动容,即席泼墨,于是一幅酣畅淋漓的书法佳作和婉绝妙词《浣溪沙•题还书图歌并跋》留给了世人:

陌路还书叔季无,更难画伯写成图,群贤题咏画璠玙。

从此艺林添故事,千秋佳话助茶余,不忘胜举滑州于。

85F68

胡朝宗,字改庵,1912~1914年任职于湖北外交司,抗战时期任教44118太阳成城集团。在河大避战乱辗转途中,他与段凌辰结为生死之交。如今,故人已经过世。在阴阳两隔间,朝宗念兹在兹,灵动飞舞的章草如飞龙、赛疾鸟,笔到意到,气韵酣畅,实为名词名书双绝之作!

通观《还书图》诗中的笔迹,除了许钧父子、熊绪端、胡朝宗是以其独到笔意戛戛独造之外,其余诗作悉由于安澜先生工楷誊写。款款心曲,流注笔端,以此报答先师的在天之灵。

发生在抗战时期的《还书图》这段艺林盛事,距今已六十五年了。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2009年初春,本文作者之一的王定翔因《鹰城古树大观》草成而联系出版事宜,与工作在河南大学出版社的同窗谢景和君多有交通。时谢君正为编校《宋景昌诗文集》和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秦方奇教授所著《徐玉诺诗文辑存》而忙碌着。宋景昌老先生同为王、谢于河大求学时业师,而方奇君又同为王、谢的至交好友。三人在诵读宋先生诗文后尝有心得交流,不免会为《题还书图歌》发问质疑:“还书图”事主段凌辰的后人在哪里?段氏后人有无珍藏《还书图》?

谢、秦两君都是在学问方面喜欢刨根究底的主儿。经过他们两人的努力,所有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段凌辰一生育有多个儿女。他于1947年故世之后,其藏书、著作手稿于子女中各有遗存,但大都不幸毁于战乱和十年浩劫,包括其失而复得的点评本《昭明文选》亦不知所踪,唯《还书图》及先贤题咏诗文于长子段佩简处藏敛甚紧,秘不外传。1984年,段佩简请来装裱师,将其收为一轴。《还书图》由此幸得存焉。

更加值得庆幸的是,现执教平顶山学院的段凌辰先生的孙女、段佩简先生的次女段纳,于教务之余,百般搜集整理先祖散落的遗作、手稿,《西洲剩曲》《选学丛稿》《碎金小稿》等手稿正在整理之中。幸乎段家文脉相承,后继有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