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18太阳成城集团(China)-Holdings Limited

我在河大读中文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李永贤:我与王立群先生的读书“情缘”
2024年03月15日 18:01 作者:李永贤 责任编辑: 姜思宇 返回列表

102D9

今年适逢导师王立群先生八秩华诞,盛典在即,作为先生的弟子,我自是欢忭莫名,计日以俟。回想跟随先生读研究生的岁月,倏忽之间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而如果从我认识先生的时间算起,则已近四十年,于我而言是“年少须臾老到来”,而先生也从当年的风华正茂迈入朝杖之年,想到这些,不觉生发“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的浩叹!记得硕士刚毕业的几年,因为我工作的城市距开封不远,每年总还能与先生见上几面,自先生退休后,因先生常驻北京的缘故,见面的机会慢慢减少,只是一直保持着微信和电话的联系。追忆当年因读书而与先生结缘,中间的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近几年与先生见面虽然不多,但心中的挂念却从未减少,此值先生八十华诞,感觉有很多话想对先生讲,就将与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记录下来,以作纪念。

先生于我的知遇之恩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一批从初中录取的中师生。因为中师毕业即可成为正式在编教师,这对农村出身的考生极具诱惑力。我所在的县当年共录取了15人,都是全县排名前20的尖子生。对一个只有15岁的农村孩子而言,我尚不具备选择未来人生道路的能力。虽然班主任到家里极力劝说我的父母让我读一中,但最终还是没能抵挡做公办教师端铁饭碗的诱惑。当我18岁毕业到县里一所中学任教的时候,我初中时的同学也正好参加高考,看着昔日那些成绩远不如自己的同学纷纷考入心仪的大学,我内心感受到巨大的失落。1985年国家开始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满足于一辈子只拿中专学历的我,第一时间就报考了河南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与先生的结缘也从此开始。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还比较稀缺,很多怀揣大学梦的学子都选择了自考这种方式。当时《中国文学史》的主讲老师正是王立群先生,授课的地点是一座可容纳千人的礼堂。我仍清晰的记得初见先生时的情景。先生四十岁上下的年纪,着深色中山装,面容清癯白皙,举止优雅从容,风度翩翩。先生吐字清晰,声音抑扬动听,别具一种魅力,我几乎能记下先生讲的每一句话。先生通讲中国文学史,中间穿插对人物和作品的分析,娓娓道来,生动而不失幽默,坐满千余人的礼堂,所有人都全神贯注,除了回应先生的精彩讲解而不时发出的笑声和掌声,课堂秩序井然,没有人离场或说话,大家都被先生渊博的知识和高雅的谈吐所折服,我也第一次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课间休息时,大家都围着先生请教问题,我也是提问者之一。先生对大家的提问一一耐心解答,毫无倦意,甚至顾不上喝一口水。我当时就想,如果能每天在课堂上听这样的老师讲课应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自学考试的入学几乎没有门槛,但毕业率却非常低,我最终以平均80多分的成绩顺利通过所有课程,成为极少数拿到本科毕业证书的幸运儿之一,与先生对我的启蒙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进入90年代,研究生考试逐渐升温,我也蠢蠢欲动,但因为中师期间不学英语,致使我的英语底子非常薄弱,直到离考试不足半年的时间,才鼓足勇气报了名,而专业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河南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导师是王立群先生。第一科考英语,看着满卷不认识的英语单词,顿觉当头一棒,精神几乎崩溃。虽然接下来的政治和三门专业课都非常顺利,但我考完后的一段时间情绪很是低落。考试成绩出来,我的英语考了不到30分,好在其他科目还不错,总分考了330(当年的录取线是315)。虽然初次参加研究生考试就过了分数线,但因为英语科目的巨大缺陷,我认定自己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读研了。几天后我突然收到来自河南大学的一封信,打开后发现竟然是王立群先生写来的,先生说我的英语成绩虽然很低,但专业成绩不错,总分也过了国家线,鼓励我不要气馁,要继续备考。先生的来信让我喜出望外,受到莫大的鼓舞,我感动于先生爱才惜才的高尚品格,也重新燃起考研的信心。为了弥补短板,我专门到洛阳外国语学院进修外语。我从基础开始,每天刻苦学习英语十几个小时,每当我懈怠的时候,只要读一读先生的信,就会浑身充满力量。通过不懈努力,我最终以英语70分,总成绩390分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愿被河南大学中文系录取,成为先生的入门弟子。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我仍充满对先生的感激之情!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因一件偶然的事件而发生改变,而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先生,才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入学后,我在与先生聊天时得知,每年考研成绩公布后,先生都会将报考自己的考生信息记录下来,对一些成绩较好而未获录取的学生进行鼓励,我想,同门中像我一样得到先生提携的肯定不止我一个。

学术上的严师

记得读研的第一学期,先生为我们开的第一门课是《目录学概论》,除了讲目录学的理论之外,先生还给我们讲工具书的使用和文献检索的方法。每次课先生都会就某一专题进行讲授。那时电脑尚未广泛使用,所有讲授的内容先生都用粉笔写到黑板上,板书全部用繁体书写,犹如优美的书法作品,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每当写满一板,就要擦去再写新的内容,我感觉那满黑板的“书法作品”被擦掉实在可惜,如果当时有手机的话,将这些板书拍成照片一定是非常漂亮的摄影作品。令我感到惊诧的是先生记忆力惊人,根据讲解的需要,先生会将需要的文献随手书写在黑板上,并标注出文献的出处,根本不需要照着教案抄写。这门课结束的时候,我们每人都记了满满一大本的笔记。后来在写论文的时候,直接翻看这些笔记,常常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然后根据先生提供的线索,按图索骥找到原始的出处。先生讲课非常认真,讲话温文尔雅,有极强的亲和力,我甚至觉得先生是一位不会发脾气的人。但我很快就发现,在涉及到学术问题时,先生还有极其严厉的一面,其中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第一学期结束时,先生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撰写一篇小论文,我记得我写的是对《四库提要》的述评,当时临近放假急着回家,就匆匆赶了一篇上交了事。没想到下学期开学之时,先生竟将批改过的作业发还给大家。当我看到自己作业上满是先生用红笔密密麻麻做的批改时,立刻意识到这个作业肯定让老师极不满意。果然,作业的结尾附有先生很长一段批语,将我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并特别告诫我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学习任务。先生的语气虽然平静,没有严厉的指责,但我分明感受到先生仿佛在用威严的目光看着我,让我如芒在背,惭愧不已。这次经历使我读书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自此之后,我都非常认真地对待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作业,再也不敢随意敷衍。未来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因为我在考研前已经成家,也有了孩子,所以,当我研究生即将毕业的时候,首要的想法就是赶紧找个工作稳定下来,加之当时正在紧张的撰写毕业论文,没有时间复习,我已经放弃了继续考博的想法。一天我突然接到先生的电话,希望我去见他一面。先生问我毕业后的打算,我就谈了自己的想法,先生虽然对我的想法表示理解,但还是认真的帮我分析了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认为考博于我而言应该是最佳的选择。老师看出了我对经济压力方面的顾虑,就和缓地对我说:“我希望你读博士,主要是觉得你的基础不错,如果你满足现状,固然可以得到一时的安稳,但将来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如果你担心继续读书会有经济上的困难,你可放心,我会帮助你。”当时先生的收入不高,生活也很清贫,不大的房子里除了到处堆满的书籍,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但为了学生的发展,先生还愿意资助我的学业,这让我突然感受到先生那慈父一样的关怀,热泪竟夺眶而出,觉得一定不能辜负先生的厚爱。在此后的日子里,先生给我写推荐信,帮我联系导师,为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虽然第一年因为准备不足未能如愿,但在来年我仍果断选择了继续报考,先生也时时与我保持联系,给我提供指导和帮助,而我也最终考取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当我将考取博士的消息第一时间电话告诉先生的时候,我能听出来先生开心的连声音也提高了八度,那笑声就如同自己得到了很大的奖赏一样。当时博士还比较稀缺,在我工作的学院,我是第5位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也正因为我考取了博士的原因,学校不仅给我分了房子,还解决了家属的工作问题,使我成为我们这一批入职的硕士生中最早享受到学校优惠政策的人。现在回想起来,每每在我人生面临重要选择的关键时刻,先生总能及时给予我教诲和帮助,总能帮我选择正确的道路!可以说,如果当时没有先生对我的指导,也许我的人生道路会走很多弯路。

硕士毕业后的这么多年,我仍时常记起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每当生活和工作上遇到挫折,还会常常向先生倾诉,而先生也总会认真倾听,不厌其烦地对我鼓励和开导。在与同事的交流中,我虽也时时听到他们谈起与自己导师的感情,但我总觉得能像我这样得到导师如此多的关爱的并不多。相信我的同门大多也应该有我同样的感受。记得当年追随先生读书的岁月里,每逢节假日,先生都会邀请学生到家里包饺子,不大的房子里挤满了人,到处放满大家包的各式各样的饺子,先生总是亲自下厨煮饺子,然后开心的看着我们大快朵颐,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先生身上特别恰当。上文所述的几件小事,可为此作一注脚。在我亲炙先生教诲的三年里,既仰望先生高雅的气度风范,也时时有如沐春风的温煦明媚,更能深悟先生在学术上的谨重严毅。后来先生走上百家讲坛,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学者,作为先生的弟子,我虽感到自豪骄傲,但因质性驽钝,无所建树,常恐辱没先生门风。如今我也在指导研究生,窃不自揆,常将先生当年对我的一些做法复制到我的学生身上。虽自己学行难及先生之万一,但我会努力向先生的人格精神看齐。“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先生八十寿诞庆典将至,将这些往事述诸笔端,既是对先生高尚师德的表彰,也是对我与先生读书“情缘”的美好回忆,我想,以此作为对先生寿诞的颂词,先生应该不会怪罪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