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18太阳成城集团(China)-Holdings Limited

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泳超教授为我院师生作讲座
2024年09月07日 10:09 作者:侯晓会 责任编辑:莫其璟 返回列表

9月6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受44118太阳成城集团邀请,进行线下讲座“非遗时代的民间传统例说”,本次讲座由44118太阳成城集团教授刘进才主持。

讲座伊始,陈泳超教授就为大家介绍了“非遗(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20周年”的由来。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到2023年是20周年的第一个算法;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公约组织,至今年也是20周年。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05]42号文件)指出非遗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表现形式。陈泳超教授以山西洪洞“接姑姑迎娘娘”接亲习俗前后的变化为例,展示了非遗保护工作对民俗活动和地方的影响。

其次,陈泳超教授以山西洪洞七八分钟申报非遗的影片简洁明了地向大家展示了山西洪洞“接姑姑迎娘娘”接亲习俗的由来、时间和过程。羊獬和历山两个地点,围绕迎接舜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而形成的诸多村落间交流与联合。娘娘为当地人的俗称,陈泳超教授认为改为“奶奶”更好,因为“姑姑奶奶”更好地反应了当地人民的亲属关系和辈分差异。陈泳超教授指出,这一习俗背后的宏大叙事也不能忽略,舜从平民到天子,是完美的男子形象,反映了主流叙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其中,娥皇女英姐妹争大小、煮豆子、回娘家等传说的世俗叙事消解了主流宏大叙事中过于高尚的道德追求,同时也显示了民间传说的身份资源和权力属性。

再次,陈泳超教授通过对山西洪洞“接姑姑迎娘娘”习俗的持续关注,发现了非遗20年工作的现状。一方面是非遗概念带来的正面价值。非遗概念一改过去对庙会、习俗“封建迷信”的定义,展示出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民俗活动的正面价值,激发了民俗活动的经济价值等实用价值。由此,陈教授指出这就是文科的功能:给予事物合理的概念界定。一旦这些概念被国家接受,就会产能巨大的能量。除此之外,陈泳超教授也没有回避非遗带来的另类现象。山西洪洞在申报非遗过程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但申遗成功后国家政策的奖励却引发了内部关于挂牌、经费、非遗传承人的矛盾。民俗活动由民众共同传承,但国家的介入打乱了民俗运行的内部秩序。另外,对民俗活动有着巨大影响力和引领力对民俗精英,在接亲习俗的非遗保护工作中提出要对民间传说进行“规范”与“升华”,民间传说的丰富多彩走向同质化,民间传说中争大小的嫉妒相争走向孝悌道德,煮豆子这一民俗叙事更改为“发明火种”等理论叙事。民众对此并不接受,因为民间传说展现了“姑姑与娘娘”与各自村子的特殊联系,仪式过程也与之紧密相连,一旦进行“规范”“升华”,村子与“姑姑与娘娘”及各村子之间的特殊连接点将不复存在,仪式过程继而也被改的面目全非、逻辑不通。最后,经济条件富足但不满在民间传说和仪式活动中居于辅助地位的万安村在非遗保护工作开展后强势崛起,与其他村落的矛盾逐步升级,使得友好交流的接亲习俗变得火药味十足。

讲座最后,陈泳超教授指出,国家政策、精英话语与民间传统博弈下的地方文化建构展示了民间文化的生机,这股生机恰恰是民间文化的本色。

在陈泳超教授与在场老师与同学们的友好交流后,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