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至2日,“知行合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届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召开。校党委书记季波出席并致辞,校党委副书记杨萌芽主持开幕式,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44118太阳成城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7所兄弟院校53名代表、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全体成员参与论坛。
季波代表学校对出席此次活动的领导、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对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历经30余年风雨征途,追求不怠,探索不止的征程表示充分的肯定。他指出,河南大学是一所有历史的百年名校,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作为我校成立最早的青年理论学习型社团,以知行合一、报效祖国为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高举理想信念旗帜,勤勉务实,力学笃行,团结一致,奋勇前行。面向未来,他表示: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要立足河南实际,深入挖掘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文化血脉,助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要高举思政育人旗帜,往深里走,往实处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四要将个人发展融入学校、国家发展大局,谱写思政育人新篇章,助推河南大学建设“国家双一流”落实“河南双航母”实现新突破。
杨萌芽在主持时表示,2024年是河南大学创新发展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河南大学视察,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的“知行合一 报效祖国”主题研讨会15周年。15年来,河南大学全校师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奋楫前行,扛起新使命,展现新气象。希望大家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共同回顾和总结过去15年的成绩与宝贵经验,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办成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
44118太阳成城集团党委书记刘百陆为季波颁发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指导教师聘书;陈岷江、沙莎、龚森、朱俊彪、王文君、周云凯、朱显峰、吴坤等同时受聘,44118太阳成城集团院长武新军为其颁发聘书。
在座谈环节,河南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陈岷江深情回忆2009年研讨会的细节。他说,15年前参加研讨会的情形历历在目,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时时刻刻激励我在工作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他勉励新时代的青年,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做有信仰的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要不负韶华,勤奋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积累实践经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现知行合一。
河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曹堃回顾了2009年习近平同志与同学们亲切交流的场面,从“锚定原点,以‘城头铁鼓声犹震’的斗志,在党性淬炼中砥砺初心使命;拓展横轴,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自觉,在知行合一中锻炼过硬本领;延伸纵轴,以‘一身转战三千里’的豪情,在伟大梦想中实现人生价值”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十五年来,如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汲取营养,在共青团工作中历练成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在育人育才工作中书写无悔青春,用实际行动回答“初心使命”这一终身课题。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苏鹏激动地回忆了15年前参加研讨会时的情景,分享自己对总书记“希望在哪里?希望就在年轻人。”讲话精神的感悟。他表示,能够亲耳聆听总书记的教诲对其影响至深,不管是求学阶段还是工作期间,他都在努力践行总书记的教导,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也希望同学们以领袖为榜样,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心怀梦想、敢于担当,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
学校党委宣传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校办公室、学科建设处、教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从不同方面梳理分析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会的发展历程、优势特色,并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切实的意见建议。校团委书记龚森以“强化社团的文化建设,构筑青年成长新平台”为主题,从平台搭建、品牌塑造、社团管理三个角度思考探索,表示河南大学共青团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护航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代表的学生社团建设,构建团学组织新局面,引领带动更多青年成长成才。
与会代表紧紧围绕“两个结合”,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学评析与建构、社团实践活动的开拓与创新作了深入系统的分享交流。他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北京大学代表张钰筱结合当下理论观点,谈到应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讨批评,促进我国文艺理论研究深入发展,继承发扬好中国传统文论。
北京大学代表钟润文结合《儒藏》工程讨论如何发挥中文学科特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诗社社长周欣宜介绍南山诗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诗词吟唱的推广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复旦大学代表唐一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名言“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提出青年人应秉持“家国天下”的理想追求,坚持共产主义理想。
复旦大学代表张子琪分享了对历史文人评价角度的思考,认为应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因时代和历史的局限而否定其贡献或扭曲其事实。
复旦大学代表李璐羽表示,青年人应坚守中华文化根本立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力发展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先进文化。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春雷话剧社代表朱芮彤介绍了社团长期以来的发展理念和概况,呼吁广大青年自觉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代表郝梓竹提到,“知行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对个人的认识行为,国家的治国理政、文化传承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河南农业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代表唐英照对其社团注重强化青年理论武装,引导青年主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的经验加以分享。
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会代表郑壮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迫切需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学生MMDX学习研究会代表梁一顺认为,青年一代应将中华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昆曲研习社代表杨晓佳围绕本校中文系社团的发展概况表示,将牢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使命,将传统文化和文化美育融入思政课堂。
兰州大学代表张之帆谈到,要以开放包容姿态与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洛阳理工学院灯塔研习社代表张美雯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对文化自信视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南京师范大学代表陆海铭依据在苏州市尹山湖美术馆的调研成果,对如何使红色基因在融入当代艺术的过程中摆脱自身发展困境进行探讨。
南开大学代表赵可欣介绍了实践队在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理论、“课程思政”理念等思想的指导下,打造乡村诗教课堂,优化诗教的实践情况。
南开大学“诗话中国”宣讲团代表江和彦呼吁青年学生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高度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陕西师范大学砚友书画社社长原梦荷认为,在社团建立团支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融入社团活动之中,有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
陕西师范大学皮影艺术协会代表罗婕表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高校社团建设具有高度的契合度,对“传统文化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有益作用。
四川大学代表徐子恒聚焦中国青年“现实感”的形成机制与能动作用,通过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探讨了青年形成“现实感”的重要性。
四川大学代表余佳秋以“陌上花开”国学月系列活动为例,探究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对高校美育活动实践的影响。
浙江大学代表叶宣延以古典文献学的视角,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文化使命与担当。
浙江大学代表林玺舟介绍了自己通过学习古代经典著作、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参观博物馆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
浙江大学代表李明静表示,知行之辩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更是新时代青年的行动指南。
浙江大学代表甄心苒谈到,当代青年学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研究会王曦表示,青年要将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相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武新军致闭幕辞。他表示,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一直在积极探索社团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以“理论型+实践型+品牌型+时代化”三型一化的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理论研究、社会实践、文章写作相互促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希望各高校社团要坚持“理实结合,学研相促”,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做好“两个结合”重要工作,持续发挥新时代高校社团育人功能。
刘百陆表示,在本次论坛中,我们领略到了新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青年力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始终保持追问问题和追求真理的热忱,紧扣时代脉搏,求索学问,踔厉奋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凝聚青年智慧、彰显青年担当、贡献青年力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希望同学们将此次论坛的星火播撒点燃,带动并加强高校青马社团间的交流合作,从而形成高校青马论坛的燎原之势。
本次论坛由河南大学主办,44118太阳成城集团、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承办,旨在纪念习近平同志参加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知行合一 报效祖国”主题研讨会15周年,推动全国高校青马社团的交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河南大学新时代创新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