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杜泽逊教授、廖可斌教授、孙少华研究员在44118太阳成城集团二楼为44118太阳成城集团“夷门问道”文学史料学青年学者论坛(讲习班)做讲座。
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做了题为《谈谈我从事的古籍整理项目》的学术讲座。 杜泽逊教授首先从自己从事古籍整理项目的经验谈起,将学术生涯总结为“跟着干,自己干,领着干”三个阶段。接着杜泽逊教授分别介绍了自己参与或主持整理《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存目标注》《清人著述总目》《十三经注疏汇校》《山东文献集成》《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等九项大型古籍文献工程的经历,展示了从“跟着老师干”,到“自己独立干”,再到“自己带领学生干”的学术历程。杜教授着重介绍了王绍曾先生对他的鼓励和影响。
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做了题为《关于明代文学文献的若干问题》的学术讲座。廖可斌教授首先提出“学习、研究古代文学如何起步”的问题,指出可以走“点—面—线”或“点—线—面”的路径。他建议青年学者可以从点读、整理一种别集开始,感受古籍,感受历史,避免总是做追踪性、补丁性、辩论性、零星式的研究,通过阅读第一手文献,发现原生性问题。廖可斌教授认为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应具备文献意识、理论意识和写作意识。此外廖教授也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目录工具书和电子资源库,如《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最后,廖可斌教授认为,文学研究不仅要能找到并使用文献,更重要的是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掘出文献背后的缘由及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孙少华研究员做了题为《秦汉文学史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提炼》的学术讲座。孙少华研究员首先提及秦汉文学史料的类别,举例阐明经、史、子三类文献的特点。由此谈到钞本时代文献具有“文本不确定性”,面对刘向、刘歆、扬雄、桓谭整理和规范之后的稳定性的文本,要认识到文本的复杂性,这就需要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他希望研究者具备阅读能力、问题意识、探索品质和提炼功夫四点“文本细读”的核心素养。孙教授以扬雄《甘泉赋》《河东赋》为例,揭示了二赋文本原本属于祭祀之后的颂神产物,而《史记》《汉书》中谈到的“讽谏”“风劝”之论当出于史臣追记,对“讽谏”功能的强调源于《诗经》政教功能的影响,这也正与《汉书·艺文志》诗赋一家相契合。汉赋的原始写作目的与主旨,也就被这种史书文献赋予的功能给遮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