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晚,44118太阳成城集团建院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百年华诞 百场讲座”第五十七讲采取线上的方式顺利开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受邀为我院师生开展题为“现代中国演说家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44118太阳成城集团党委书记杨萌芽主持。
讲座伊始,陈平原回顾了自己十年前在河南大学进行过的题为“现代中国研究的四重新视野”的演讲,解读了自己当时的理念,阐述了自己对于“时代思潮和技术手段的变迁可能导致中文系转型”这一潜在变局的应对策略,即在自己相对熟悉的文学史与学术史领域之外,引入“大学”“都市”“图像”“声音”四种新的研究视野。陈平原认为,若想深入讨论“声音的中国”,则必须与“文字的中国”相互阐释,方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特长。他指出,最能兼及“声音”与“文字”的,莫过于晚清迅速崛起的“演说”,而“纸上的声音”的研究可以还原特定的历史语境,深入开掘“演说”中蕴涵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意义。
陈平原认为,比起“文字的中国”,“声音的中国”更容易被大家所忽略。他指出,学界对于“音乐与戏剧”“广播与号角”及“诗文的声音”等领域向来关注较少,而对于声音的研究也一直存在许多难点。他提出,晚清时期演说是政治宣传、社会动员、思想启蒙的利器,当时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者们经常开展演说活动。他讲解了章太炎、蔡元培、梁启超、胡适等几位学者的“演说”对于其思维、表达与行动的影响,同时他介绍了自己在《现代中国演说家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借助演说之氛围、演说之乡音、演说之变奏、演说之危险、演说之诗性五个层面探讨过的政治人物及其演说名篇。陈平原表示,演说不仅要通过演讲者的语言、手势以及身段调动听众情绪,更需要演讲者在表演、氛围、对话与回味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的演说。除此之外,他认为“演讲者如何直面自身方言表达的局限性”“演讲者如何平衡诗意与演讲”等问题也是可供挖掘的要点。在理论基础之上,陈平原考证了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李大钊、闻一多、陶行知等人的演说实践,围绕这些学者的演说理论与技巧,探讨了其演说的实践效果。
会议尾声,杨萌芽对陈平原的倾情讲授表示感谢并总结发言。他指出,陈平原教授利用自身强大的历史还原能力在“声音与演说”领域精耕细作数十年,极大地拓宽了学界的研究视野;他结合自己最新的研究,对于演说的五个方面及相关历史人物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研究中打通了文学史、文化史与思想史的壁垒,将许多学界没有关注到的材料纳入研究视阈,丰富了师生们对于现代思想史的认知;他利用自己的研究,针对“现代文学研究者如何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阈”这一问题,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新思路,不但对我校现代文学学科点的建设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现代文学研究界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