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建院一百周年华诞,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举办“百年华诞 百场讲座”系列学术活动。10月11日晚,第三十八场讲座“鲁迅译介与《野草》的互文关系——以《影的告别》为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举行。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受邀主讲。郜元宝教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专家,曾先后获得“冯牧文学奖”“唐弢文学奖”“王瑶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讲座由44118太阳成城集团院长武新军教授主持。
首先,郜元宝教授表示阐明《影的告别》的复杂内涵对理解《野草》乃至鲁迅都非常有助。郜元宝教授介绍了《影的告别》研究的三个阶段(范式)。1920年代末钱杏邨《死去了的啊Q》、刘大杰《呐喊与彷徨与野草》、得钊《一年来中国文艺界评述》三文掀起《野草》接受史上第一个高潮,该时期的鲁迅被批评为“悲观”与“虚无”。在鲁迅逝世后,《影的告别》成为对鲁迅翻案式评论的重要例证,进入1980年代《影的告别》地位持续攀升,崭新的“鲁迅相”得以建构。郜元宝教授总结道,《影的告别》的三种研究范式有助于我们抛弃理解鲁迅的片面性,深入理解《野草》记录的鲁迅思想探索的矛盾与彷徨,战斗与超越。
接着,郜元宝教授讲述了“形”与“影”的文化背景。陶渊明《形影神》中形等同于道家养生,影等同于儒家世功。由此,1980年代初,研究者大都褒“影”而贬“形”,将《野草》时期的鲁迅塑造为宁可彷徨于明暗之间,虽彷徨于无地仍坚持”反抗绝望“的更高意义上的战斗者。郜元宝教授提及在《齐物论》与《寓言》中都有涉及若梦若醒状态的故事。但郜元宝教授认为,庄周与蝴蝶互相梦为对方,构思与《影的告别》无关。南郭子綦“丧耦”“丧我”也不同于鲁迅笔下“影”告别“人”。
在最后环节,郜元宝教授举出《影的告别》中大量涉及的外典、今典、内典。并认为《影的告别》之外典与古典、今典、内典交相为用,古典、今典、内典过去谈论较多,而外典更应关注。《金刚经》、《圣经》、佐藤春夫《形影问答》、尼采《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普路斯《影》、库普林《决斗》等都是《影的告别》所涵盖的外典。郜元宝教授用翔实的例证向在场师生解读了作品涉及的大量外典所蕴含的深刻意蕴。最后,郜元宝教授总结道应当以“世界识见之广博”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过去认为“封闭”,“神秘”的《野草》。
讲座结束后,武新军教授总结发言,认为郜老师的解读目标并不仅仅是一篇《影的告别》而是为了更好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理解鲁迅本人,乃至于更好地理解文学史。郜教授的讲座也在研究方法上给我们很大启发,用典的解读方法使在座师生豁然开朗。武新军教授诚挚邀请郜元宝教授来到开封与师生开展线下学术交流。讲座在师生热烈的互动与掌声中圆满结束。
人物简介
郜元宝教授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专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有《鲁迅六讲》《遗珠偶拾》《汉语别史》《小说说小》《不如忘破绽》等。先后获“冯牧文学奖”“唐弢文学奖”“王瑶学术奖”“鲁迅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