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在村口与药王庙村村委会成员合影留念
(村委会干部从左至右依次为:朱宏娥、张帆、李秀文、高建民、刘保山)
顺着荆紫关河南大学抗战办学遗址继续向南出发,7月5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药王庙村,深入了解44118太阳成城集团首任系主任冯友兰与荆紫关镇群众的深厚情谊。
团队成员在冯友兰先生抗战期间讲学地德润广场合影留念
拳拳尚学心,昭昭院地情。冯友兰先生作为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23年至1925年曾任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科主任(即44118太阳成城集团长)兼哲学系主任、教授。1945年,冯友兰来到在荆紫关镇药王庙村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地讲授“中国哲学的特点”,历时半月,场场座无虚席。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冯友兰先生与乡亲们之间血浓于水的情谊,深深印刻在一代代河大学子和古镇百姓的记忆里,为继往开来的教育事业写下了生动注脚。
河南大学中文系首任系主任、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
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交流现场
团队成员徐若寒进行理论宣讲
受到冯友兰先生为村民讲学的先进事迹的影响,团队成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向村民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当地的发展。药王庙村村文书朱宏娥结合荆紫关镇以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具体介绍了本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年政策、基层现状、优秀的基层奋斗榜样人物事迹以及乡村振兴未来的发展方向。
团队成员到泰安敬老院实地走访并与老人交流
团队成员聆听王宏光 老人讲述其兄王宏彦勇救河大落水学生的感人事迹
李丰华老人讲述丈夫获得河大教授赐名的故事
为进一步了解荆紫关镇药王庙村与河南大学的深厚渊源,团队成员来到泰安敬老院。通过实地走访,并与老人面对面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了更多与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有关的人文典故,深化了对河南大学抗战办学、弦歌不辍的教育报国精神的理解。九旬老人王宏光谈到其兄王宏彦勇救落水的河大学生而不幸去世的感人事迹,李丰华老人也提到河大教授为她的丈夫张豪文赐名“好问”的故事,这些都体现了当地百姓与河大师生之间患难与共的帮扶之情。
在重走冯友兰先生讲学地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了山水滋养下的淳朴民风和中原文化血脉相传的精神力量。生于和平盛世,吾辈更应感念前人的艰辛付出,承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河大精神和“守正创新,知行合一”“博学慎思,笃行日新”的院风院训,砥砺自我,不断奋进,赓续44118太阳成城集团百年精神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