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18太阳成城集团(China)-Holdings Limited

学院新闻

段怀清教授:“中西两不似” —“西学东渐”与晚清翻译的“第三条道路”

新闻作者:徐帅 供稿人:赵可可、邓嘉祺  时间:2020-05-02  

4308:00——12:00,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段怀清教授做客于44118太阳成城集团“知言论坛”,在腾讯会议云平台上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中西两不似’—‘西学东渐’与晚清翻译的‘第三条道路’”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44118太阳成城集团武新军教授主持,此次讲座吸引了112位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积极参与。

14A41

讲座伊始,段怀清教授先引入释题“中西两不似”,向同学们阐述其由来并分享了他的一些想法。段讲授讲道:其一,“西学东渐”与“西学中用”发端于晚清一直延续到今天,持续改变着中国;其二,译本中的“中西两不似”既不完全忠于原文本,也没有忠于中国本土话语,存在着双重的改写。随后,段教授引用了一些图画和照片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晚清翻译口译笔述的基本面貌,展现了中西译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

接着,段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讲座的内容:

一、译本的“两不似”与译者的“两不似”

章东耘认为,翻译要偏重于实用,对待中西学的褒贬态度要公平。来华传教士伟烈亚力阐述了中西隔阂与交流沟通中的障碍。蔡尔康撰写的序文中,阐述了口译者与笔述者之间相互交融的理想状态。晚清知识分子对于“一体化”的憧憬,打破了以往人们对晚清翻译的刻板印象。

8C85

二、晚清口译——笔述式翻译模式下的译者与译本

这部分分为口译者与笔述者、口译者与译本、笔述者与译本、译本与原文本,从这些角度可以更好的了解晚清翻译的情况与模式。另外,笔述翻译模式下的“中西两不似”分成由来华传教士所主导的口译与由本土文士所主导的口译,如:“林译小说”。

三、本土译者(笔述者)的个案分析:王韬

作为笔述者的王韬,他翻译的西方宗教文献与基督教进中国有密切关系。其宗教立场背后是晚清的中西方译者解决中西方知识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的表现。

本场报告会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段教授通过丰富确凿的史实,学贯中西的视野,赢得了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讲座结尾,学生就“王韬的‘降格求真’”问题与段教授进行了亲切的互动,段教授对于这一问题作出了阐释。讲座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